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

生與死,愛與恨






不要問我為什麼標題下的這麼重,只是聽著音樂想著最近發生的事情念過的書心情上的變化,自然而然想到這種標題。這篇文章不成文,也不會成文,純粹是我自己想整理一下腦袋裡面的千頭萬緒而寫下的隨筆,希望這麼累積下來的小想法,將來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回憶。


1.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

生死愛恨的掙扎交織人生,曾經有人對我說Gustav Klimt的畫作寓意最接近馬勒的創作信念,我到現在還是一知半解。克林姆的畫既有愛也有欲,雖然「吻」顯示出的對愛情的璀璨還有那種金黃色的色調,對於我來說,是有點接近馬勒交響曲中繁忙激情的弦樂,澎湃的銅管所形成的感受。但是馬勒的音樂更像是對整個宇宙對整個生命的向上追求,對死亡的迷惑。第三樂章就像是一個害羞的人,卻把自己內赤裸裸的攤開給所有人類,那裡面的千迴百轉,雖然我還不能完全理解,但是光是如此靠近一個人的內心,我便聽著聽著全身顫抖起來。

馬勒的音樂一直都帶有這種特質,在壯麗龐大的樂團中,有著一股細微卻堅定的自己的聲音。

我真希望我能多理解一點美術跟繪畫,從中找到跟音樂的相關性其實非常有趣。

2. 拉赫曼尼諾夫的大提琴奏鳴曲 in G minor

上星期聽Andres Diaz的獨奏會,好感人。第三樂章是典型的後浪漫,好多交響曲中的影子,雖然我不清楚到底創作的先後,但是每當這種時候,在相同作曲家的曲子中找到其他曲子的影子,我就更加肯定了以前聽到的一句話:「作曲家一生都在創作同一首曲子。」反覆的找尋自我的過程。

下半場還有譚盾的六月雪,中國元素加上瘋狂的打擊樂,但是沒有太多感想,省略不記。

3. Yuri Bashmet Russian Rhapsody

有人能跟我說這到底誰寫的嗎?也太好聽了吧。

4. Frida and Diego的畫展

共產主義,或者說是社會主義?墨西哥的本地文化,鮮明濃烈的色彩,悲劇性的一生,還有不斷的自畫像。更直接更強烈的手法,Frida把她痛苦的一生都濃縮在小小的畫布上,不斷地畫不斷地畫。如此正視自己的殘缺,好像正是她能在歷史留名的原因。藝術家們似乎把對自身的剖白、對人類的憐憫、對浩瀚宇宙的希望,都展現在他們的作品上。而正是因為如此,由小自大的關注跟討論,以致我們後人欣賞他們的作品時候,能感受到藝術家們的情感,而被撼動。

人類跟動物不同之處是不是就在這裡?

我們把情感反射在作品,反射在每一處人類接觸的事物,而其他人也試著把自己反射在同一個事物上,相同感觸的人因而內心震動了。

跟Picasso一樣,我相信所有的藝術家都是一樣,正是因為他們坦白誠實的面對自己,所以他們賦予情感的作品才能被他人感受到,因而偉大。

5. 人類的思想真的是好複雜

哲學、神學等等,好像鑽牛角尖一樣,怎麼也鑽不完。

6. 正在念蔣勳的破解梵谷,他其他的破解作品:達文西、米開朗基羅、莫內、和高更,都已經拜讀完畢,希望蔣老師可以繼續寫出這麼親近易動的美術書籍。

7. Nexus的Ragtime Concert跟Bob Becker的大師班
ragtime果然是年代久遠的流行音樂,但是中間的幽默實在好可愛,筆記:什麼也不做,也是一種風格。

舞!舞!舞!





沒有留言: